_1、波拉飓风
1970年11月12日袭击了东巴基斯坦和印度的西孟加拉邦,估计有30至50人在这场风波中丧生,使它成为近代历史上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这场风暴几乎完全卷袭了恒河三角洲的低洼岛屿。
2、台风宝莲
在墨西哥登陆的宝莲具破坏性的太平洋飓风,造成了大约250至400人死亡,300,000人无家可归,损失超750亿美元。
3、飓风伊尼基
1992年9月,飓风伊尼基达到CAT4级,风眼在考艾岛通过。有6人死亡。这次损害总额超过18亿美元。
4、加尔维斯敦飓风
1900年9月4日,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每小时风速达135英里的4类飓风加尔维斯顿飓风登陆带来了15英尺高的风暴。洗劫了整个岛屿,捣毁了建筑物,无数房屋被摧毁,超过6000人丧生。
5、飓风艾克
艾克飓风是具破坏性的飓风之一,它使美国损失24亿美元,古巴损失7.3亿美元,巴哈马群岛损失200万美元,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损失5亿美元损失总额为32亿美元,至少195人死亡。
6、1780年大飓风
记录显示这场风暴几乎摧毁了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共和国、小安的列斯群岛、百慕大和佛罗里达州。总计损失未知,但死亡人数远远超过22000人。
7、安德鲁飓风
安德鲁飓风给整个西北巴哈马、佛罗里达州南部和西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造成严重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4亿美元。
8、卡特里娜飓风
卡特里娜飓风对新奥尔良人来说记忆犹新,它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惨重和致命的飓风。卡特里娜在路易斯安那州税引发洪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1836人丧生,705人下落不明。
9、妮娜台风
1975年的超强台风妮娜突然登陆中国,并迅速摧毁了板桥水库,大坝崩溃导致大洪水,激发了一系列的大坝倒塌,极大地显示了妮娜台风所造成的威力。
10、飓风肯纳
飓风肯纳于2002年10月25日登陆圣布拉斯的纳亚里特,每小时风力达140英里,海浪达到16英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1亿美元。
今年第8号台风“鲸鱼”于今天上午在南海中部生成。预计“鲸鱼”将于22日傍晚到23日白天在海南万宁到广东湛江一带沿海登陆。目前我看到南方地区受台风影响有强降雨,海南很多航班因台风取消。许多乘客目前滞留在机场。海南可能有7-9级大风和暴雨。的校易搜提醒两地做好防御!鲸鱼是今年第一个登陆中国的台风。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林东介绍,首个台风于6月29日登陆中国。虽然鲸鱼的预计登陆时间比常年平均提前了6天左右,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
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最早的台风出现在2008年,即4月18日台风浣熊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登陆。台湾上一次登陆中国是在1975年,当时台风妮娜直到8月3日才在台湾省花莲县登陆。林东介绍,“鲸鱼”是今年生成的第八个台风。截至目前,今年生成的台风数量是多年平均数量的2倍,前期生成的台风平均强度偏高。
根据统计资料,每年7-9月通常是台风最活跃的季节,尤其是夏末秋初,8-9月的台风破坏力最大,而6月初的台风则趋于平缓,强度以弱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为主,“鲸鱼”强度为强热带风暴。
因台风而滞留在机场的乘客
史上破坏力最强的台风“立世”
1.台风南希
1961年9月12日,台风“南希”在西北太平洋形成,威力相当于5级超强台风,波及日本和美国关岛,造成191人死亡。
2.台风薇拉
维拉是历史上最致命的台风之一。1959年9月底席卷日本,造成5098人死亡,4万多人受伤。
3.台风梅吉
台风梅吉于去年10月18日登陆菲律宾。这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台风,在菲律宾和中国台湾省造成69人死亡。
4.台风莎拉
1959年9月17日,巴基斯坦南区的haobc超级台风莎拉在韩国南部登陆,造成6人死亡,6000间房屋被毁。
台风名字的由来——离石
虽然大多数人一说起台风就脸色苍白,但奇怪的是,大多数台风都有着杜鹃、百合、珊瑚、丹娜斯、红岩等美丽的名字。起初,台风多以女性命名,但这种做法遭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后来,台风的命名一度被命名者用作讽刺不喜欢的政客的工具。
为了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统一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以亚洲风格的名称命名。
命名方法是:事先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回收。这份名单共有140个名字,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柬埔寨、中国、韩国、中国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等亚太地区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中国大陆提供的10个名字是龙王、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其中“龙王”已经换成了“海葵”。
由于台风委员会产生的台风名单每五年左右就会“循环使用”,为了避免历史上造成重大损失的台风名字再次出现,台风委员会成员可以申请将其从名单中删除,即把这个名字永远留给这个台风。当一个台风的名字从名单中删除时,台风委员会将根据有关成员的建议补充名单。
[相关链接]
去年登陆湛江的威马逊被移除。
从1961年到2014年,登陆广东的台风总数为196个,平均每年3.6个。其中,最多的年份为7年,最少的年份为1年。根据台风登陆时的中心平均风力等级,登陆广东的台风强度呈逐年增强趋势。
去年登陆广东的台风有三个,最强的两个台风威马逊和海鸥都是在湛江徐闻登陆的。台风风暴潮灾害造成湛江损失严重,湛江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的89%。
“威马逊”:因严重作恶被开除。
2014年7月18日19时30分左右,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湛江市徐闻县龙塘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中心最低气压910百帕。这是自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台风。
一般在5-12月出现,7-9月数量最多。
一般来说,1-4月无台风登陆我国,5-6月我国杭州湾南岸可能受台风影响。最频繁的路径是在北纬10°到15°之间向西移动,然后经由琉球群岛附近海域转向日本。另一条向西进入南海北部。7-8月,我国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主要在北纬15° ~ 25°之间西移影响我国。
我国9-10月受台风影响的区域主要在长江口以南。最常见的路径是在北纬15°至20°之间向西移动,然后转向东北影响日本。另一条路径间歇向西移动进入南海,影响越南和广东省。9月,在这两条路径之间,还有一条路径影响台湾省和福建省。
从1月到12月,中国只有广东省珠江口以西地区偶尔受到台风影响。综上所述,华南沿海受台风袭击的频率最高,占全年总数的60.4%,登陆频率高达58.1%;是华东第二沿海地区,约占37.5%。台风主要在5-12月登陆,7-9月数量最多,占全年总数的76.4%,是台风入侵我国的高频季节。
台风强度与季节的关系。
台风的强度随季节而变化。最大风速大于50米/秒的超强台风出现频率在9月份最高,其次是10月、11月和8月。
在全国15个沿海省市中,11个省市最大降雨量的影响系统为台风。中国7次次日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极端暴雨,其中6次是台风造成的。河南省1975年第3号台风(妮娜)造成的特大暴雨,最大中心1小时189.5mm,1天1005.0mm,5天降雨量1631.0mm。
每年台风都会侵袭一段时间,频繁的台风也会在台风季节带来很多危害。台风的多发期一般在5月至9月。这段时间可以了解一下。这是相关信息。
台风季节是几月份
,通常是每年的5-9月,是影响我国的台风集中期。从登陆地点的分布广度来看,8月是台风登陆范围最广的月份。它面对的不是内海的省(市、区)(天津、河北毗邻渤海,渤海是内海),从广西到辽宁一路很可能是台风登陆的目标。根据1949-2014年登陆中国的台风数据,海南省是唯一一个4月份有台风登陆的沿海省(市、区),从5月份开始,台风可能登陆的范围逐渐从华南沿海向北扩展,直到8月份达到顶峰,漫游整个沿海地区;九月开始迅速向南撤退。
八月是一年中最活跃的月份,台风数量最多。此外,台风在中国整个沿海地区游荡,从广西到辽宁,可能成为正面袭击的目标。其中,广东最受欢迎,而台湾地区遭受的风暴最严重。
中国台风影响大吗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台风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对人们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登陆我国的台风,8月份台湾地区省平均最大风速为43米/秒,其他月份均达到台湾地区强台风级别。其次是8月登陆鉴江,平均最大风速41m/s,登陆广东的台风虽然最强,但平均最大风速都不强。10月份登陆海南岛的台风强度较大,平均最大风速为36m/s,登陆福建的台风往往先被台湾地区省减弱,9月份登陆的台风强度较大,平均最大风速为31m/s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新疆外,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台风影响,导致暴雨。在全国15个沿海省市中,11个省市最大降雨量的影响系统为台风。中国7次次日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极端暴雨,其中6次是台风造成的。河南省1975年第3号台风(妮娜)造成的特大暴雨,最大中心1小时189.5mm,1天1005.0mm,5天降雨量1631.0mm。
台风降雨对农业生产也有其优势,可以缓解旱情或减轻旱情。台风雨是中国的降水系统之一。东南沿海省份台风降水约占全年总量的20-30%,7-9月可达一半以上。
由于台风区风力大,气压极低,我国沿海大陆架和浅海面积广阔,有利于风暴潮的发展。1974年第13号台风(玛丽)于8月19日午夜,天文大潮时在浙江象山石浦登陆,高潮位7.93米,形成1949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最大风暴潮。
最新消息
台湾地区气象部门6月28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预计2019年可能袭击台湾地区的台风数量为3至5个,属于正常范围。
据台湾地区气象部门统计,2019年至今,西北太平洋已有3个台风生成,少于平均4.3个。往年6月至12月西北太平洋约有21至25个台风,袭击台湾地区的台风正常范围为3至5个。
据气象部门预测,2019年袭击台湾地区的台风数量最多,正常概率为50%,即3至5个台风,大概率为30%,小概率为20%。
气象部门表示,台风季节从7月份开始,提醒人们尽早做好防台风准备,夏季要注意防范高温和雷击。台风预警期间,气象部门将加密6小时定量降水预报
该部门进一步分析,热带洋面目前呈太平洋中部厄尔尼诺形状,预计将持续到夏季,强度较弱,仍可能减弱太平洋高压的强度,略微减缓台湾地区增暖导致的高温趋势。
根据气象分析,2019年7-9月,台湾地区气温大概率正常偏高,但偏暖信号逐月减弱;下一季的降雨量很有可能接近正常水平。
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强热带气旋是1979年10月12日发生在太平洋西北的台风“TIP
(泰培)”,估计中心持续风力为85米/秒。热带气旋造成的最大降雨发生在1966年1月7日—8日。热带气旋“丹尼斯”在12小时之内降雨1144毫米。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热带气旋是发生在1970年的孟加拉气旋,至少有30万人死于与此相关的风浪。造成最严重破坏的热带气旋是1992年的飓风“安德鲁”,它袭击了巴哈马群岛、美国的佛罗里达等地,造成的财产损失高达265亿美元。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就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时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6摄氏度。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它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引起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又降雨过多的异常气候现象。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在气象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渐渐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沃克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60年代,气象学家发现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密切相关,气压差减小时,便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发生后,由于暖流的增温,太平洋由东向西流的季风大为减弱,使大气环流发生明显改变,极大影响了太平洋沿岸各国气候,本来湿润的地区干旱,干旱的地区出现洪涝。而这种气压差增大时,海水温度会异常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拉尼娜现象”。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观测手段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厄尔尼诺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美等国沿海,而且遍及东太平洋沿赤道两侧的全部海域以及环太平洋国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会受到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异常的影响,发生一系列自然灾害。总的来看,它使南半球气候更加干热,使北半球气候更加寒冷潮湿。
近年来,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即厄尔尼诺可能与海底地震,海水含盐量的变化,以及大气环流变化等有关。
厄尔尼诺现象是周期性出现的,大约每隔2-7年出现一次。至1997年的20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分别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现过5次。1982—1983年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1500人死亡和8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家们对厄尔尼诺现象通过采取一系列预报模型,海洋观测和卫星侦察,海洋大气偶合等科研活动,深化了对这种气候异常现象的认识。首先认识到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物理过程是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大气相关联。所以在80年代后,科学家们把厄尔尼诺现象称之为“安索”(enso)现象。其次是热带海洋的增温不仅发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发生在东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无论发生在哪时,都会迅速地导致全球气候的明显异常,它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
从我国6-8月主要雨带位置来看,在75%的厄尔尼诺年内,夏季雨带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点说,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低频振荡可比作是热带地区的心脏跳动,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就好象是热带地区得了一个心脏病,使得规律性的低频振荡出现了异常现象。
当上述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 遍及整个中、东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温正距平高达3℃以上,海温的强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减少,秘鲁的渔业生产受到打击,同时造成厄瓜多尔等赤道太平洋地区发生洪涝或干旱灾害,这样的厄尔尼诺现象称为厄尔尼诺事件。一般认为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 0.5℃以上,则认为是反厄尔尼诺事件,又称拉尼娜事件。当前据气象学家的研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台风登陆是台风中心整体移动到陆地上。所谓的台风中心一般就是台风眼,那么也就是说,当台风眼的移动轨迹与海岸线相交时,台风就登陆了,这个中心点和海岸线的交点就是登陆点。
台风的登陆点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灾害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台风对一个地方造成的灾害,主要通过它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单从台风登陆点很难判断周围风雨影响的具体情况,还需要结合台风登陆前后结构的变化、天气系统的配合以及登陆点的地形地貌的不同,才能分析出来台风所造成的具体影响。
扩展资料
台风没有登陆的时候,在东北侧就会出现很强的降水,对陆地上的一些地方造成很大的影响,登陆以后的降水可能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经常有一侧非常小,在另外一层就出现了非常强的降水,这和台风不对称的结果是有关系的。
对于登陆点的影响大家会比较重视,但是对于登陆点的两侧,甚至是远的地方,遭遇了一些特殊的地形。比如说1975年台风妮娜就造成了一些非常强的降水,如果碰到了湖泊的时候也会导致一个略有加强,造成它的影响比较大一些。所以除了登陆点以外,台风的影响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登陆点。
另外,在台风登陆前,外围云系其实已经影响到沿海地区了。台风眼区可以算是台风中的一片“世外桃源”,那里天气风平浪静。因此,台风登陆的瞬间,登陆点的天气是比较平静的。但是这只是短暂的平静,仍不能放松大意,因为周围云系还在后面,暴风雨随之会再度来袭。